绘制网络育人“五线谱” 奏响舆论引导时代强音——以亚洲中文精品乱码融媒体中心为例-亚洲中文精品乱码

亚洲中文精品乱码,激情综合色综合久久综合,国产精品视频中文字幕,中文无码区A∨视频,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中文字幕老牛,亚洲特级毛片无码勉费观看,中文字幕无码不卡,岛国av免费无码网站

校园动态

网站首页     校园动态     正文

绘制网络育人“五线谱” 奏响舆论引导时代强音——以亚洲中文精品乱码融媒体中心为例

发布时间:2022-06-02

一、项目主题与思路

高校肩负着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一环。如何抓住网络这一关键阵地引领青年、团结青年,构建清朗网络空间,奏响网络舆论引导时代强音?这是所有思政工作者面临的共同课题,也是本项目实践探索的主题。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亚洲中文精品乱码建成厦门地区高校首个融媒体中心,坚持育人为本,立足实际,努力探索创新,充分发挥软件平台移动采编、资源共享、聚合传播作用,通过拉近媒体与受众“距离线”、把握品牌宣传“主题线”、打造网络思政“共振线”、畅通网上网下“连接线”、精耕融媒作品“生产线”,绘制网络育人“五线谱”,在拉近距离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在品牌宣传中实现价值传递文化浸润,在协同育人中激发全员思政活力,在网上网下连通中增进情感认同,在精品创作扶持中提升影响力传播力。校园网络空间主旋律高昂,正能量充沛,官方媒体矩阵的舆论引导力传播力持续增强,在推进网络思政工作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实施方法和过程

(一)注重沉浸体验,拉近媒体受众“距离线”

1.在“对话”中传承红色基因。依托学校丰富的校本资源,策划建党百年主题视频《闽海之光》,邀请学生从“旁观者”变成“主人公”,通过角色扮演、情境再现等形式,感知师生校友在中国共产党初创、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时期对中国革命的贡献,与革命先辈“隔空对话”;开设《百年党史红色集大》融媒专栏,组织师生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研等多种方式,挖掘整理学校早期革命家事迹,以讲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润物无声。

2.在“互动”中传递主流价值。举办“学‘四史’践使命,‘网’聚正能量”网络文化节,策划“学党史颂党恩跟党走”等6个主题20余项主题网络文化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成长。策划“争做校园好网民”主题活动,预热视频《网络把孤岛连成大陆》,聚焦网络的“连接”作用,通过分屏的创意形式展现网络对人际关系、心理抚慰等方面的积极意义。举办“原来你也在这里”粉丝嘉年华活动,邀请学校及学院两级官方新媒体、学生自媒体等“会面”,共话网络文明。

(二)强化产品思维,把握品牌宣传“主题线”

1.精心组织重大主题宣传。将每一个重大主题宣传作为系列融媒产品创作生产传播过程,充分考虑分众化、差异化的传播需要,结合学校改革发展实际,精心策划宣传方案。如在庆祝建党百年系列宣传中,通过深度采访、差异化表达让严肃的主题“活泼”起来,推出重点栏目、精品报道,着力提升视听语言和可视化新闻比重。《新时代新百年新青年》《都挺好》等专栏,以“小视角”“小细节”为切入点,借师生的“心里话”,呈现师生的幸福感、获得感及学校事业发展取得的新成绩,产品触达率显著提升。在2022年毕业季期间,通过主题视频预热、多平台直播、短视频叙事等方式,先后创作短视频12条,用镜头记录青春,传递师生的故事与情感。

2.重视校本文化凝练传播。以亚洲中文精品乱码校训“诚毅”为基础,融合学校嘉庚风格建筑、建设“工海”特色一流大学目标等元素,设计推出融媒体网络卡通形象“阿诚”“小毅”,同时,创作“阿诚小毅说校史——校园文化地标导览”“阿诚小毅逛集大‘冬奥’”等融媒产品,为网络形象赋予校本文化内涵,形成传播互动效应。强化以大学精神、文化内涵为主题的网上内容策划,先后推出《集美于一流》《集园嘉话》《美哉教泽长》《集园达人》等品牌栏目,分众化讲述“定制新闻”“定制故事”,通过“有深度、有温度”的产品沉淀大学精神文化。

融媒体品牌栏目设置

序号

栏目名称

内容定位

面向群体

选题发布

1

集美于一流

聚焦成就

师生、校友、社会公众

微信、微博、广播电台、视频号、抖音等

2

集园嘉话

弘扬嘉庚精神

师生

微信、广播电台等

3

美哉教泽长

教师风貌

师生

微信、微博等

4

集园达人

学子风采

在校生

微信、微博、广播电台、抖音等

5

集园光影

校园美景

师生、校友、社会公众

微信、微博等

6

集园树洞

情感共鸣

在校生

微信、微博、广播电台等

7

“诚毅”二字中心藏

文明引导

在校生

微信、广播电台等

(三)推动融合育人,打造网络思政“共振线”

1.“授课+主播+创作”的人员融合。联通校内相关部门,共同搭建网络思政教育新模式,聚合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行政干部、学生骨干力量,通过校园官方B站、抖音等网络平台开展教育宣讲、朋辈辅导、互动交流等,搭建师生思维交流碰撞的新平台,形成网络思政教育新常态。教务处“开学第一课”、学生处“辅导员领学党史”、校团委及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青课”等栏目聚焦时事历史、聚焦学生成长,将传统授课转化为师生主播、视频创作,大大延伸和拓展了思政教育时间和空间。

2.“主题+形式+传播”的载体融合。结合“互联网+”的网络思政作品传播规律,聚焦思政主题,加强融媒体作品形式策划和传播设计,构建形成立体化传播格局,深化主题宣传,增强影响力。如围绕战疫、光盘行动、文明创建等主题,创作《我在中国很好》《光盘MV》《集大,加油》等系列主题推文及短视频作品,将原创性、通俗性、观赏性和教育性为一体,通过官方媒体矩阵同步传播,形成“共振”态势。

(四)聚焦师生关注,畅通网上网下“连接线”

1.“诉求”有“应”,“疏导”有“情”。学校微信公众号、微博、广播电台同步推出《集园树洞》专栏,围绕“疫情封校”“考研失利”“宿舍关系”“自我接纳”等学生成长中的具体问题与困惑,发起线上文档互动,通过调研+分类+建议,入情入理地开展沉浸式引导,收集、传递集大校园里的治愈、浪漫,传递信心。在厦门疫情发生期间,持续整理公布校园疫情防控工作解读、专项工作反馈渠道等,全天候开展官微后台留言回复,用心用情回应粉丝诉求,定期公开高频诉求处理回复,回应师生关切。

2.“连接”有“道”,“引导”有“力”。成立学生“自媒体联盟”,建立官方媒体与学生自媒体的连接沟通渠道,形成即时沟通机制,引导校园资讯类自媒体平台准确合理把握政策导向,做好解读,与学校官方媒体形成舆论引导合力;摸底粉丝数较大的师生“网红”,在官方抖音平台协作开展主题内容生产创作,建立持久良性互动,提升传播效能。

(五)优化体制机制,精耕融媒作品“生产线”

1.提高内容生产效率。依托融媒体中心软件平台,实现校内二级网站及新媒体信息发布数据动态跟踪、媒体资源库数据共享、移动采编等功能。整合校级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融合人员分工与配置,选题统一策划,多部门联动,“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

2.延伸网络思政“触角”。确立培育“网络教育名师培育支持计划”人选,立项培育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在校内各单位设立师生新媒体联络员,定期公布校内媒体矩阵运营榜单,培育建设学院分融媒体中心,形成二级单位媒体网上内容建设交流学习机制,实现对二级单位官方媒体信息发布内容查找监测、账号管理。

3.鼓励网络育人作品创作。将本校师生创作的网络文化作品传播情况依据重大、较大、一定三个等级进行网络文化成果认定,纳入科研成果统计、列为教师职务职称评聘条件、作为师生评优评奖的依据、作为学院内涵建设加分项目。实施网络育人作品创作扶持计划,在资金、人员、技术上给予优秀创作项目支持,孵化了一批优秀网络文化作品。

三、主要成效和经验

(一)“融媒体+育人”成效明显,主流声音更加响亮

2021年建党百年专栏《百年党史 红色集大》系列图文、视频阅读量100万+,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福建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官方微博专题阅读量150万+,党代会专题《都挺好》系列图文阅读量70万+。2021年网络文化节系列活动中,学校官方微博、微信、抖音帐号,易班网、各二级单位新媒体平台发布党史学习教育相关图文逾200期,创作网络文化作品近100件。2022年毕业季专栏《集大人,自有光》系列图文、视频总计阅读量1000万+。 “青春战疫 向光前行”“争做校园好网民”线上线下活动获厦门网络文化节优秀创意奖,为该奖项唯一获奖高校。

(二)协同育人新生态逐步形成,校园故事更加生动

通过网络机制建设、网络文化活动、网络评价机制等构建立体化的网络育人格局,推动三全育人工作取得新成效。董立功老师工作室作品《陈嘉庚的廉洁人生》获评全省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微课类一等奖。林靖老师原创MV《百年集唱 吾是青年》充分展示了建团百年集大青年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被各大主流媒体平台转发,总浏览量逾千万;廖永健老师关于嘉庚精神系列网文经官方微信《集园嘉话》栏目发布后,在师生校友中掀起了学习宣传嘉庚精神的新热潮。

(三)媒体融合成效显著,媒体影响力持续增强

学校融媒体中心先后获得“全国百强校园媒体”“全国百强校媒融合新闻专题作品”“厦门市网络文化节优秀创意奖”等荣誉称号;官方微信、抖音传播指数和综合影响力多次位列全国高校百强,稳居省内高校前列,视频号单周综合影响力排行曾位列全国高校前十。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在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毕业季特别报道”和“两会特别报道”等全媒体传播系列活动中荣获“优秀校园媒体”,获评福建省十佳校媒。

四、下一步加强和改进的计划

(一)推进网络文化作品创作生产。深化网络育人工作评价模式改革,完善成果奖励机制,适时调整优化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办法。继续推进学校融媒体院级分中心建设,分级分类优化校内媒体平台管理。加大网络育人项目培育建设,用优质的网络作品和丰富的网络文化活动促进主流价值认同。

(二)汇聚网络“育人”资源。聚合校内外思政工作力量,深化新时代网络思政理论和实践研究,推动全员参与网络思政工作模式的构建。统筹线下资源和线上资源,积极开发利用教育教学、文艺文化、就业创业、便利服务等网上资源,增强学生与官方网络媒体之间的黏性互动,把网络思政工作融入日常。



 地址:厦门集美学村(厦门市集美区银江路185号)  邮编:361021  闽 ICP 备21610438号  闽公网安备 35021102000019号  中文域名:亚洲中文精品乱码.公益

亚洲中文精品乱码